首页 > 滚动 > > 正文
宋朝300年都拿不下燕云十六州,明朝用了什么办法,1年就轻松收复
2023-08-01 14:06:4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从过去的历朝历代中,就可以看出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这个地方是皇帝的心脏以及灵魂所在。同时这也是保护中原地区最重要的战场。中原人一旦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就会导致盟国和其他少数族裔团结起来,或者他们通过个人力量,不断侵袭中原地区,扰乱北方人民的生活,造成战争频繁发生,人们生活将苦不堪言。每个朝代的情况都是如此,因此中原历朝历代的帝王特别注意国家版图上燕云十六州这块区域。

燕云十六州,在今天就是指北京和天津北部(海河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岭北失守必将归咎于燕云,而燕云失守必将祸害于中原。燕云的十六个州,也被称为"幽蓟十六州"。在古代历史上,燕云十六州可谓是中原王朝的重要屏障。那么,一样都是开国初期,为什么明朝成功地收复了燕云的16个州,而北宋却没有?


(资料图)

燕云的16个州很容易防御但极其难进攻,游牧民族占领了这块地区,他们就能保持其对中原的战略优势。只要内部不是很腐,就很难将其击败。特别是当它的政权强大、民心思治时期,它就几乎没有可能会被击败。只有它的内部腐朽了,才有机会打下此地。然而,辽被灭,大金盛,大金弱,蒙古强,因此,只有蒙古衰败之后,才有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幸运的是,在蒙古之后,没有其他游牧民族能代替蒙古,所以蒙古跑了,自然没有人能争得这块土地。

从元朝到明朝,这只是一个正常的朝代更替。当时,虽然元朝仅统治中原不到一百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矛盾变得十分尖锐,各种灾害也频频发生。简而言之,元朝的统治已经衰败。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元朝统治,并取代元朝成为中原的新王朝。至于为什么朱元璋的明朝能轻松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宋朝不行,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宋明的国情不同

宋朝的开国皇帝是如何登基的?我们都熟悉"黄袍加身"的典故,然后将国号周变到了赵。朱元璋出身于一个普通人,从一无所有的普通人到坐在龙椅上的国王。两者的战斗力不可相提并论。这就是最高层领导者之间的区别。朱元璋,再加上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军事战略大师之一。五千年中国历史长河,他们两个人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最高境界。

所有的战争结局其实在庙算阶段就已经注定了,这是对他们的最好注解。论军事战略能力,朱元璋绝不亚于李世民,甚至比李世民更加厉害。朱元璋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军事谋略登峰造极,已臻化境。李世民比朱元璋厉害的是他作为将领亲自冲锋陷阵的能力。而不是军事战略能力。

第二,军队的实力

正是因为赵匡胤以武将的身份登基为帝,他才对军事指挥官充满不信任,于是他连自己原来的伙伴都遣散回乡了。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对赵匡胤来说,最大的危机在于内,他自己本人政变上位,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军人政变上位,节度使灭中央最严重的时期,以当时的制度来讲,不管是地方节度使,还是中央禁军,军事长官总能掌握军政财三权,非常容易政变。所以宋朝大力实施文官制度,疯狂限制武将权利。这才让中原政权稳定下来。赵大本人武将出身,篡位黄袍加身,他本人对于这一套非常熟悉,可以说后来一生都在致力于怎么限制武将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打契丹即使输个一两仗也不会动摇国本,但要是精锐尽出,一旦偶有不利,屯兵攻坚,后方大将政变,自己回师平叛,那打成啥样就不知道了。赵大是被部属推着黄袍加身的,虽然是表面文章,但当时他对部属的控制力肯定没那么强。

所以,赵匡胤在北宋的对外策略就是"怂",专捡软柿子捏,力求别出事,只打胜仗不打败仗,同时利用对外的胜利,建立自己对国内的威望,进一步清洗和整顿国内的资源和势力,加强对国内的控制。毕竟在他之前,北周五代,前秦符坚,这样被部下取而代之的例子太多了。他死在自己人手里的几率比死在外族人手里的机会大的多。

其实对于中原民族来讲,这样的策略不一定是错的,久分必合,久合必分,很多事情要具体问体具体分析。五胡乱华是一场大的劫难,但其根本是八王之乱,是皇室内部的纷乱导致内战,最后才招来灭顶之灾的。在此之前,无论是两汉还是三国,都很好的对周边的少数民族确立了压倒性的优势,但从汉末到西晋亡,150年间中原人内部内战不断,极大的消耗了中原政权的力量。之后一直到隋唐,才又重新恢复。而从晚唐开始,五代十国,将近百年的时间,中原征伐内乱不断,和当初十六国时期的局面相似,最重要的是确保中原政权的稳定,宋即使再弱,也可以确保整个中原连成一片不被吃掉。如果宋朝陷入内乱自相攻伐,契丹趁机南下,很可能整个秦岭淮河以北都不会是中原人的了。整个宋朝都重文轻武,因此,当时的宋朝没有多少像样的大将可以用。而在明朝建国之初就有大量的知名将领。兵强马壮,势不可挡,将军和士兵都充满了干劲,开辟了新的疆界。

第三,声望不同

当元顺帝听到常遇春、徐达的威名时,早就被吓得不战而逃了。而在宋代,积贫积弱的威名也是远扬。

第四,物产的优势

我们知道古代与游牧民族作斗争最重要的当然是战马。那么,战马在哪里生产?在中国古代,除少数民族外,燕云十六州生产的战马质量最高。而当燕云的16个州都被占领,整个宋朝都无法生产出好马。

与少数民族作战时,没有优质战马的缺点是致命的。众所周知,游牧民族的个人战斗能力很强,他们是骑在马背上长大的民族。积贫积弱的宋朝根本不可能从边境少数民族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

第五,靖康之变之后,南宋守着半壁江山还自顾不暇,更不用说收复燕云十六州了

因此,如果赵匡胤没有着手这件事情,那么宋朝往后是铁定收复不了燕云十六州了。所以赵匡胤太怂了。如果是朱元璋,如此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要率精锐之师北伐,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趁你病要你命。反之,如果赵匡胤花了三年艰难战胜张士诚,人困马乏,军队亟待休整补给。而且南方还有方国珍,陈友谅,四川还有明夏,广东广西都在元朝控制,云南贵州被云南梁王控制,南方一堆敌人。

其实朱元璋1367年这局面要是给赵匡胤,打死他也不敢立即以疲惫之势全力北伐蒙元!他没朱元璋这魄力,也没这样的绝顶战略眼光。说白了,赵匡胤还是能力不够。他手里的北伐的简单模式,活生生留到弟弟赵光义手里,变成困难模式。怪谁,70%怪他赵匡胤贻误北伐最佳战机。赵匡胤是得位不正,欺人孤儿寡母篡位得来的江山!他时时刻刻提心吊胆。害怕他的部将一旦兵强马壮就学他搞黄袍加身。他赵匡胤以他当时的心态当然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嘛,赵匡胤对于幽燕的收复是有自己的谋划,也不能他说怂。

北宋在赵匡胤朝对阵契丹的战绩几乎没有败绩,石岭关之战,定州之战,辽州之战,遂城之战。尤其是打辽两路援军的石岭关和定州西北的战斗都是野战正面击败契丹主力。所以说,赵匡胤怕契丹是不成立的。对于当时的中原政权,更为严重的是内部,赵宋是在重建已经乱了百年的制度,君非君臣非臣,武人跋扈,内乱不止的局面急需整改。但是,赵匡胤在收兵权于中央的同时,对于北方御辽边将李汉超,郭进,马仁瑀等给予了极大的自主统兵权,因为他也知道天下当时的最大敌人只有契丹。另外,虽然辽穆宗人称水王,但再昏也昏不过南唐的李璟。柴荣北伐,辽史可是明确记载了水王最后决定亲征幽州的,只是因为柴荣死而没碰上。当时的契丹本部精锐对于中原王朝还是一个庞然大物,后唐后晋五代中两朝灭于他手。柴荣的北伐也只是打打关南伪军,没来得及和主力交手。赵匡胤稳扎稳打也是情理之中。朱元璋和赵匡胤所处的局面不同。

朱元璋收复中原人王朝丢失七百年的云南贵州,为了防止当地少数民族此起彼伏的反叛,他花了极大精力去经营云南贵州,甚至不惜从内地迁徙几百万老百姓到云贵高原,命令几十万大军永久性驻守云南贵州,还把云南贵州那些土著豪族迁往在当时还人烟稀少的山东,毁灭当地的土著历史,文字。让云南贵州永久变成中国最稳定的一部分。这些都是朱元璋留给后世的遗产。

图片来自网络

关键词:

为您推荐